top of page

為什麼減重要看體脂?你的內臟脂肪超標了嗎?
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定義「肥胖」是一種慢性病,可能引發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後果。醫師提醒,不僅要掌握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(BMI),還有體脂率、內臟脂肪等數值,也都是健康管理的一大重點。

BMI是最直接的肥胖標準


輔大醫院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說明,BMI的計算方式很直接,是判定肥胖程度的國際標準,可區分為體重過輕、正常、過重、輕度肥胖、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;一般認為BMI值正常的人,整體健康狀況和壽命都比較理想。


但是BMI仍有不足的地方,許書華提到,有些人雖然體重和BMI都正常,身形看起來也不胖,其實體內脂肪比例超高,也就是所謂的「泡芙人」或「瘦胖子」,需要進一步測量體脂率作為輔助指標。


定期測量體脂 揪出「泡芙人」


「1公斤的鐵和1公斤的棉花,哪個比較重?」許書華說,答案當然是一樣重,但實際看兩者的體積,棉花想必遠遠大於鐵,這個強烈的對比就像是脂肪(棉花)和肌肉(鐵);兩個體重相同的人,誰的脂肪量比較多,看起來就比較胖。


另外,內臟脂肪也是最近備受關注的健康重點。許書華說明,內臟脂肪也就是遍布在內臟附近的脂肪,它的功用是保護支撐內臟,但一旦過多,可能引發脂肪肝、脂肪胰、三高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等。


「增肌」和「減脂」一樣重要


許書華提醒,減重族的重點在於「減脂」,如果只減到體內的水分和肌肉,不僅容易復胖,基礎代謝率也下降,未來每一次減重都會越來越不利。當肌肉量越高,基礎代謝率也會提高,減重效果也會提升,因此「增肌」也是減重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運用市售的健康管理體重計,可以長時間觀察自己體內的肌肉、水分和脂肪變化;如果發現肌肉和水分大量流失,體脂卻沒有變化,就要警覺自己的減重方式恐怕不當,最好尋求協助並調整。


醫師教你解讀8個身體數值


1. BMI:公式是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2(公尺2),18.5≦BMI<24為正常範圍。

2. 體脂率:全身脂肪重量佔體重的比例(%);女生應小於30%、男生應小於25%。

3. 內臟脂肪:1到9正常、10到14偏高、15到30過高。

4. 基礎代謝:身體完全不活動時自然消耗的熱量,取決於個人的身高、體重、性別和年齡。

5. 肌肉:全身肌肉重量(公斤)。

6. 水分:全身水分佔體重的比例(%),正常約在50%至75%之間浮動。

7. 骨重量:全身骨骼重量(公斤)。

8. 去脂體重:體重減掉脂肪量(公斤),可反映骨骼和肌肉的健康程度。


避免誤差!測量前注意2件事


許書華提醒,最好能在每天固定時間、同一台機器測量,避免誤差;她通常會建議患者一早起床上完廁所、梳洗完畢後測量,因為還沒吃東西和喝水,也沒有水腫問題,測量結果最準確。


另外,體脂計的原理是雙腳踩在金屬面板上,利用微量電流通過人體,再利用電阻來推測身體組成;由於水分會影響導電,因此建議測量前先小便,如果有腳汗或腳濕濕的,最好先擦乾再量,以免造成誤差。



參考資訊: https://health.tvbs.com.tw/regimen/325705

24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